最新消息

2019/12/27
2019年11月上海「第一屆華語音樂影像誌」終評展映

經過激烈的初評、複評與終評評審過程,由上海音樂學院主辦,中心協助辦理的「第一屆華語音樂影像誌」於11月4日在上海大劇院舉行了盛大的頒獎典禮。其中本校民族音樂研究所畢業生壯敏慈以祭孔大典為題拍攝的《樂生 • 聲年》從62部參賽影片中脫穎而出,勇奪第二大獎「銀獎」;另一位畢業生劉馨茹則以北管樂器製作紀錄片《神明的匠師》榮獲「最佳學術立意獎」,顯見該所近年來在多媒體教學應用與音樂影像製作方面的成果已獲肯定。

從1920年代起,以影像記錄民族誌的方式漸獲青睞。隨著器材與技術的進步,民族音樂學者從最初使用設備進行田野調查與採集之餘,也開始思考如何利用影像來保存傳統音樂文化,並進行傳承與再現。近年來,許多國際音樂學術組織如國際傳統音樂學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raditional Music, ICTM)、民族音樂學會(Society for Ethnomusicology, SEM)等均發展出以影音保存為研討焦點的團體或設置音樂民族誌影片的專項;本次「華語音樂影像誌」展映,即主辦單位呼應此一學術趨勢而發起之國際競賽。

來自大中華區的不同評審們對於銀獎作品《樂生 • 聲年》有著一致好評,同時對於獲獎者壯敏慈年紀輕輕,卻能夠掌握如此深沉,富有傳統文化意涵的題材更是感到驚艷。他們表示:「此部影片真實地再現臺北祭孔大典中孔廟樂生在學習、排練和演出過程中的成長、轉變以及文化傳承背後的艱辛與歡樂,並從作為樂生的孩子們眼中,揭示出每一個普通人所具有的音樂能力,感受音樂教育在傳統與當代生活中的價值和意義。」 而獲得「最佳學術立意獎」的作品《神明的匠師》,則是因「將樂器、樂人和音樂融合為一個整體,並透過匠師製作樂器的過程,體現了北管在梨春園、保安宮、雞籠中元祭等民俗活動中的狀態和意義。」因而獲得評審青睞。

除了獲獎影片,此次尚有黃思婷《來自遠方的禮物》、陳譽陞《声殳耳》以及唐賢賓、林鈺婷《樂之送行者》等影片入圍。這些作品均為同學們在課堂上的作業或畢業製作,展現了音樂系所學生以鏡頭觀察紀錄、以影音敘事抒情的不同觀點與豐沛創造力,成果不容小覷。

一手策劃本次「華語音樂影像誌」的主辦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也是知名民族音樂學者蕭梅表示:「影像的表達從來都不是我們的終點,而是更多可持續性和可能性的起點。」此次活動不僅是對獲獎者的肯定,也希望能鼓勵更多有志於民族音樂影像製作的人共同努力,為民族音樂文化的保存與傳承開啟新的契機。

民音所呂鈺秀所長是本次活動的複評評審之一,她表示這次評審團成員都是專業領域的箇中翹楚,本校畢業學生作品能夠獲得專家們的一致肯定,甚感欣慰,也立即著手規劃得獎作品的校內展映活動。